太极拳
咏春拳为二字钳羊马,叶问系咏春为内八字步法,两脚尖相交形成60°夹角。在八卦掌中的扣脚有这个步行,其目的都是为了稳定,而后借地之力。彭氏咏春,两脚力源由脚蹬地产生,通过踝、膝、胯、肩、肘、腕、手指的传递把力最终传到手上,这在咏春拳里叫“六节劲”,而且节节能发劲。在太极拳中加入了腰胯的概念,叫“行气如九曲珠”。那么咏春拳中为什么不强调腰胯而强调腰马呢?腰马合一是指腰和腿部形成一体发出整劲,咏春拳讲究的是“摊腰锁胯”,即把腰摊出来,把胯尖抻出来,用尾骨抵住后胯,把胯固定住,腰与腿的连接是胯,胯一固定住,腰马就自然合一了。
咏春拳是“摊腰锁胯”,而太极拳是空腰转胯。空腰是把腰椎拉直,即以命门穴为重心,上面头大椎向上领,下面盆骨向下沉,形成对拉之势,这样把腰椎、胸椎、颈椎都拉直了,古人叫“过三关”。拉直腰椎叫空腰,拉直胸椎且配合胸骨下沉叫空胸,这个道理就像门轴、车轴一样,轴直了才能转,所以说空腰是为了转胯,空胸是为了转肩。转腰胯就能发出螺旋力,就能改变自己的重心,就能破坏对方的重心。
太极拳是从胯上转的,那么咏春拳呢?咏春拳是从脚下转的,二字钳羊马站好后,以脚跟为轴,两膝有相合之意,再加上摊腰锁胯,转马时才能腰马合一。松肩坠肘要求一样,其目的是把肩拉开,使气下沉,重心由胸腹部下移到小腹部,并且使借地之力通过脊椎顺利地传递到手上。
咏春拳与人讲手时的姿势,和吴式太极拳的抱七星很相似,咏春拳的摊手与陈式太极拳的掤手很相似,其应用法则都强调中线原理,出手都要走螺旋,都讲究柔化刚发,不与对方用力相拼。
咏春拳与太极拳的差别?
咏春拳与太极拳在功法、拳法上有着相似之处,并不等于咏春拳与太极拳在训练手段和技术是一样的,这两种拳的差别有:太极拳从轨迹来说讲圆,讲究化劲、引劲、接劲等,走刀剑锤劲;咏春拳讲的是最短距离,特别讲究中线原理,类似打点出刺的方式,走枪劲。
又比如两种拳术都说自己是“以柔克刚”,但是太极拳比较要求“用意不用力”和“牵动四两拨牵斤”,而咏春则没有这样细化的讲究。
再比如:太极拳讲究对劲道细化的理解,咏春拳要求有寸劲和听劲,那种寸劲是人体的爆发力,是明劲,那种听劲是局部于掌、腕、肘、臂;太极呢?要求有明劲、暗劲、长劲、短劲、化劲,引劲、接劲和全身整体的听劲、发劲,一举手一投足,皆是太极,挨到何处,何处发放。太极拳也有寸劲,这种寸劲的发劲方式不同干咏春拳,是丹田内气的抖动贯穿全身,是神、意、气、劲的高度结合。
功夫咏春精选内容,喜欢请关注和分享。
▼
陈小旺最新太极教学视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